近日,北京西五環外,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中心迎來了一大批客人。
展廳里,各種汽車、坦克、飛機的發動機逐一陳列,我國再制造領域“領軍人物”——82歲的徐濱士院士聲如洪鐘:“這是坦克發動機,500多小時就要大修,我們找出它的16個短板,采用不同工藝予以強化,經過1100小時的臺架試驗,工藝水平、污染物排放、燃油都在指標范圍之內,效益非常明顯。”
10年前,徐濱士開始倡導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將這些技術從國防軍事領域延伸到民用等更廣泛的領域。
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蔡志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再制造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通過對損壞或待報廢的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加工,使再制造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新品。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省成本50%,節能60%,節材70%,減排80%.
但目前來看,再制造產品的市場認可度還不高。對此,蔡志海表示,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在銷售網絡和終端用戶范圍內推廣普及再制造產品的知識。要結合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系列活動,用生動事例宣傳再制造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領導干部、新聞媒體對再制造的認識,宣傳再制造產品等同于新品,鼓勵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按照法律要求,各級政府機關要帶頭采用再制造產品,為公眾做表率。相關大專院校要開設再制造方面的課程或學術講座。”
在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中心門前廣場,十多輛再制造汽車從北京出發,目的地是拉薩,通過5000公里行程,實地測試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各方面性能指標。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助理楊士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此次再制造‘北京—西藏行’活動,就是為了提高市場認可度。從國家層面上進行宣傳,贏得對再制造產品的支持,打消大家對再制造產品的顧慮。同時,通過再制造產品的展覽展示以及再制造渠道的建立,提高公眾對再制造的認識水平,推動整個產業發展。”
車隊中,一輛重達十多噸的紅色重汽豪濼最為惹眼。車廂里還陳列著兩臺再制造發動機。濟南富強動力有限公司的銷售總監白旭明告訴記者,這兩臺都是再制造的發動機。在目前國家推出的“以舊換再”政策之下,消費者購買每臺車,政府都會補貼近2000元。再加上舊機折算的1萬多元,相關政策對再制造產品銷售會有直接拉動。
9月19日,途經河北邯鄲、河南鄭州,行駛1210公里后,車隊安全到達陜西西安。在陜西省政府門前的廣場上,朦朦細雨給圍成弧形的車隊洗塵,廣場上的噴泉、成群的鴿子和再制造的車隊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西安舉行的圓桌會議上,機械產品再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張平、上海新孚美變速箱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遲永波、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白旭明、上汽集團上海幸福瑞貝德動力總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朱冬華、康明斯(襄樊)機加工有限公司再制造新業務發展經理胥晶晶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分會秘書長謝建軍以對話的形式,就再制造產業發展、再制造產品質量的檢測和分級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會上,最受關注的問題是再制造產品質量分級制度。朱冬華提出,以目前我國再制造產品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是否可以對再制造產品質量進行分級處理。比如一臺車只剩10萬公里即將報廢,這個時候使用再制造發動機,質量、性能及售后服務卻都與新品相同,可能會造成浪費。
胥晶晶表示,在我國,再制造技術和產品剛剛進入初步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產生足夠滿意和信任,使再制造產品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良好可靠的形象。所以,為了再制造產品的品牌和整個產業的長久發展,首先要保證質量。在產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后,質量分級制也可以作為一種探索的選擇。
針對再制造產業的未來,張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景光明”。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大量汽車步入大修階段,也到了必須要考慮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的階段。對此,白旭明提出,“要讓中國汽車大修成為歷史”。這一美好愿景得到參會人員的一致贊同。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循環經濟處副處長幺新表示,我國再制造產品具有鮮明的中國技術特色,以表面工程技術為支撐,同時融合了國際上通用的尺寸修理和換件修理方法,中國的再制造產品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
蔡志海表示,我國再制造產業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一是實施再制造的質量控制體系尚未建立。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再制造對象和過程的復雜性,大部分企業在舊件檢測、再制造毛坯修復等關鍵環節沒有建立相應的質量控制體系,缺乏廢舊零部件質量檢測和壽命評估技術,難以保證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二是缺乏先進的再制造技術,舊件毛坯再制造率低。大部分再制造企業主要還是采用換件法和尺寸修理法進行再制造,對產品的再制造加工還處于低水平,導致再制造后產品非標件多,用戶認可程度低,加工成本高,舊件毛坯再制造率低。最為突出的是缺乏先進的表面工程新技術,大量磨損的關鍵零部件無法修復,再制造產品的舊件再制造率低。
三是各企業之間互相壓價,存在無序競爭現象,致使產品利潤日漸降低。同時部分小企業采用價格低廉、質量難以保證的零部件,并采用貼牌大廠產品標識、假冒大廠再制造產品或新研發產品,導致再制造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各企業生產規模相差較大,導致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良莠不齊,工人技能和管理理念相差較大,這也是難以保證再制造產品質量的原因之一。
雖然我國再制造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還不到10年,但國家的政策扶持卻非常給力。2005年,國務院發文支持再制造產業發展;2009年《循環經濟法》明確了再制造產業的法律地位;2011年國務院把再制造產業正式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列。不過,再制造發展過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幺新表示,目前我國再制造產業受到消費理念、消費者接受程度、市場體系和監管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影響,發展受到一定阻礙。
張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逐步完善標準體系。比如,再制造廠家可根據自身情況建立企業標準,再通過多廠家聯合建立行業標準,最后逐漸建立推廣國家標準。目前,企業對于深層次的質量把控還沒有具體標準。